公告資料
- 類別古蹟
- 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寺廟
-
歷史沿革乾隆年間,北部淡水河流域日漸開發,乾嘉時期移墾淡水的人數激增,水圳、廟宇等設施大量興築。咸豐初年,沿河大街淤淺,民房因而建立,由此地開始形成街道,並慢慢產生交易行為,淡水街市發展至後街一帶,龍山寺也隨之興建。淡水龍山寺約初建於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同年年底竣工掛匾,由洪光海、洪光城兄弟獻地。咸豐末期地震頻繁,因此履建屢毀,加之此時其漳泉械鬥激烈,建廟工程因而耽擱,至後人修史無法確認其正確使建年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之戰後,傳聞觀音菩薩顯靈助陣,事後光緒帝御書「慈航普度」賜匾。至民國年間曾多次修葺,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動工翻修後面貌一新,但仍不失原貌。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臺北縣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指定/登錄1985-08-19(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
公告公文
-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指定理由具保存價值
-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民國九十五年一月十二日發布)第2條第1項第1款
-
所屬主管機關新北市政府
-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5巷22號
-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新北市政府
聯絡單位:文化局
聯絡電話:(02)29603456
聯絡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
地籍資料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新北市 - 淡水區 - 滬尾段 - 397都市區保存區新北市 - 淡水區 - 滬尾段 - 398都市區保存區新北市 - 淡水區 - 滬尾段 - 399都市區保存區
-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公告地號:淡水鎮淡水段新厝小段51、51-1、51-2地號(資料來源係75年古蹟調查概況表);重測後地號:淡水區滬尾段397、398、399地號
-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土地所有人私有龍OO建築所有人私有龍OO
-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管理人龍山寺使用人龍山寺
-
外觀特徵淡水龍山寺座西朝東,為一街屋型廟宇,呈長方形平面配置。主空間為正殿屋宇最高,屋面輔以陽坡前挑出簷,屋面下置四架捲棚拜殿,由正副點金柱與簷柱撐持形成龐大高聳的屋宇。 正面山門前立有咸豐時期的一對石獅及其邊門的兩對石枕,山門排樓面對看堵為麒麟互相對望,腰堵刻有表吉祥的烏龜及花,其上身堵為透雕螭虎窗,刻以團龍及人物故事圖;兩側對看堵左雕青龍、右刻白虎。 門上彩繪為哼哈二將陳奇、鄭倫、次間門由左至右分別為持國、增長、廣木、多聞四大天王;並於正殿及三川殿之中脊彩繪「雙龍八卦」而在三川殿屋脊上剪黏有「雙龍護塔」與「鳳凰來儀」,拜亭正脊上則有麒麟與戧脊尾端之鳳凰。 資料來源:台北縣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
室內特徵整體格局為兩進帶天井拜亭,面寬三間開,朝縱深二進一院發展,各單元空間由外而內分別為:三川殿、天井、天井兩側之過水廊、天井中軸緊連拜殿之四垂亭、拜殿及正殿。正殿以尺磚鋪砌;三川殿以龜甲紋砌,同一空間中多以兩前後金柱間鋪石,劃分空間層次關係,並強調廟宇內的中軸觀念。 室內的大木構造為柱樑搭牽,樑上再置斗拱、瓜柱等構材,構件以榫卯搭接。三川殿前步口廊之明間部分,通樑前端穿出龍柱之外,立吊筒置仙人雕刻豎材,屬硬挑之出簷形式;金柱架內為二通三瓜架構形式,後步口明間帶捲棚廊,通樑上施瓜筒,疊斗三層。 兩廊棟架為捲棚式,通樑穿出柱外轉成關刀拱承接捧前楹,因與屋面椽條距離近,故疊斗作兩層,通樑上施用瓜筒。 正殿棟架形式屬廳堂式結構,用標準的三通五瓜,前步口帶捲棚廊,通樑前端穿過龍柱上部之木柱,立吊筒支承簷桁,亦為硬挑之出簷形式。 資料來源:台北縣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
使用情形作為祭祀、參拜空間,香火興旺。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依管理維護計畫辦理。
-
參觀類型完全開放參觀
-
開放時間05:00~20:00
-
是否收費否
-
相關連結
地圖
環景導覽
影像記錄









prev
next
專案計畫成果
類別 | 計畫名稱 | 期程 |
---|---|---|
修復或再利用計畫書 | 1998/12/31~1999/03/30 |